导读:经济工作是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,是“主战场”,是“牛鼻子”。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个地方不存在经济生活。为官者懂不懂经济事关一方福祉,因而尤其引人关注。有个话题一直被各地人们讨论:某某领导懂经济,某某领导不懂经济……领导干部这样才算懂经济?又该如何做到懂经济呢?

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,不能造福一方的官员,断不能说懂经济。

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,最常见的方法是什么?

根据GDP增长率对经济形势进行总体判断,然后再分别用“投资、消费、出口”的数据与上年对比,要是今年的增长速度高于去年同期,就认定经济形势向好,反之,则认为形势不乐观。

这是很多经济学课程上教授的内容,适用不少国家的情况,尤其在其经济高速增长阶段。但是,对经济已达到较高水平,以及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国家,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准确。

比如,对于眼下“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”,从“保增长”到“稳增长”的中国来说,比起GDP数值,更应看发展质量,结合国民收入结构、失业率、通胀率等数值,作更加综合的判断。

近年来,中国经济走入多事之秋。中美贸易战加剧中国出口压力,芯片、光刻机等高科技产品遭到美国的围堵,新冠疫情加剧下行压力,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,中国经济如何成功突围?

就这一问题,南风窗记者采访了经济学家、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原副校(院)长王东京教授,他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分享了他对未来中国经济的看法。

当务之急是保就业

南风窗

稳中求进,是中央经济工作定下的总基调。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,国内因为疫情的防控要求,经济发展存在不小压力。在你看来,要稳住经济盘,当下的重中之重是什么?

王东京:从经济学来看,稳住经济基本盘其实就是政府宏观调控所希望达到的四个目标:充分就业、稳定物价、国际收支平衡以及适度增长。学界关于政府调控目标的排序,讨论焦点在于处理两组关系:一是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的关系,二是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。

中央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,强调的是以“稳”为前提。如果按照这样的优先度来看,稳就业在稳物价之前,稳物价又在稳增长之前。也就是说,保就业和民生是眼下的当务之急。而具体来看,占到市场主体九成、创造了八成就业的中小企业,是保障对象的重中之重。

看不见的成本,可能更高

南风窗

近年由于经营压力大,不少企业缩小了招聘规模,也有一些企业为了求生不得不裁员。这种情况下,保就业和保企业往往是一件两难的事,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?

王东京:经济下行背景下,企业该不该裁员这个问题,站在企业的角度,企业作为市场主体,目标是获取最大利润,为了降成本,裁员当然无可厚非。但如果站在政府的角度,政府的目标是充分就业,则肯定希望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。

展开全文

如今中央提出了“稳市场主体保就业”,换句话说,保就业要以保企业为前提。所谓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。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应怎样保企业?我认为总的原则是为企业降成本。

比如在严格控制预算赤字的同时,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。对不裁员、少裁员的企业,可以返还失业保险金等等。坦白来说,目前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困难,如疫情的影响、融资难、需求下降、经营成本高等等。

近年政府出台了税费减免、降低融资门槛等政策,来帮助中小企业纾困,这无疑是雪中送炭。但在现实操作中,银行希望贷款安全,而中小微企业却缺少对应的资产抵押,这仍然是个困局。对此我有一点提议,比如未来政府出资组建担保公司,一手托两家,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同时,也为银行免去后顾之忧。

南风窗

你所说的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困局,在经济发展承压的环境中并不少见。是照顾前者,还是关照后者,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很难有定论,每一次选择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

王东京:你说得没错。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,是研究人类的行为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类的选择。选择的背后,存在看不见的代价,这就是机会成本。

选择后有看得见的结果和看不见的代价,大多数情况是,看得见的结果似乎不错,而看不见的代价却非常高。很多人急功近利,对代价置若罔闻。而只有少部分人善于权衡“看得见”与“看不见”的结果,然后再做选择。

就拿银行贷款举例,近些年我时常听到不少企业家抱怨,指责银行嫌贫爱富,对亏损企业见死不救;也见过有地方官员给银行施加压力,要求银行给当地亏损企业贷款。

我们不能否认,银行给亏损企业贷款,有些企业确实扭亏为盈了,可这只是我们看见的结果;看不见的结果是,由于信贷资源有限,当银行将贷款给了亏损企业,那些盈利企业也可能因为得不到贷款出现亏损。而盈利企业一旦亏损,就会增加失业和减少税收,而且由此付出的代价往往更高。

再从贷款风险看,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来自储户存款,而保护储户存款安全,银行责无旁贷。要是银行不对客户进行严格挑选,最后出现了大量呆坏账,不仅银行自己要破产,储户存款也会鸡飞蛋打。这样的结果,应该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吧。

作为企业,商业银行在商言商是必然的。由此说,那种希望银行优先照顾亏损企业的想法是错的,对银行嫌贫爱富的指责也是不理性的。

责任到人

南风窗

你与地方官员打交道很多,长期为中高级干部讲授经济学,在你看来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才算懂经济?

王东京: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,或者参与经济决策,或者主理一方经济。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,不能造福一方的官员,断不能说懂经济。

在我看来,经济学的许多理论貌似对立,可大多数理论观点之不同,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约束条件与适用范围不同。

我在中央党校任教近30年,与学员朝夕相处。交流久了,我意识到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懂得理论原理,更重要的是,要学会怎样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。

南风窗

如今改革已进入攻坚期,在你看来未来该怎样推进?

王东京:我理解,改革需要从制度成本与改革成本两个角度谋划,这是推进全面改革的总原则。体制是否改革需要看体制成本,而体制怎么改则要看改革成本。

任何一种体制运行都是有成本的。以前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,说到底是计划配置资源比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高。

改革成本,简单讲是由改革产生的交易成本。改革势必要对现存的利益关系做调整。受益者支持改革,受损者却可能反对改革。某些领域改革成本不仅高,而且具有不确定性,这就需要渐进式改革,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。

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的协同性改革,离不开顶层设计。顶层设计并不排斥基层试验,前提是要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基层试验的边界。那两者的边界在哪里?

我认为但凡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改革,应鼓励基层试验。而具有负外部性的改革,则必须由中央顶层设计。

来源:领导文萃 干部之声